伏羲社区|悟道人生:中医崛起,对其未来发展提些宝贵意见……
2020年庚子,新冠疫情,中医发挥出色,顿时声名大噪,终于打了一场完美的翻身仗。国家亦不失把握时机,全力为中医加码,希望籍此势头重建传统文化的地位。为什么选择中医?原因这门国粹最迎合意识形态与政策导向,更符合经济效益。
中医的崛起对于中华民族及传统文化来说,固然是大利之事,甚至提升到民族振兴之高度亦不为过,作为国人应全力支持与投入。然而,接下来的命题就是如何把中医做好、用好、发展好,并非在一旁摇旗呐喊这么简单。
净平出身医学世家,家族曾出过不少医务工作者。由于自少受其熏陶,数十年来,从未间断过术数生命学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工作,并取得了不俗成果。比如预测疾病的算法体系,尤其紫微斗数健康管理系统,以及流行病的推断程式(算法逻辑)。
在中医重生之际,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,希望对有心人有所启发。以下观点仅属个人见解,篇幅有限,恕不能尽述其详,只能从大方向作些总结归纳,不足之处,万望见谅!
中医崛起,我们须要解决的难题
首先是宏观逻辑,中医必须与西方科学文明相融合,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吸收西方科学之精华,取长补短、与时俱进,千万不可闭门造车、固步自封。由此可见,中西医结合乃未来医学的发展之道,站在利益众生的立场,中西医联手的最大受益者是人类本身。
第二是中医的传承系统不能遵循于西医逻辑,必须及时纠正这个历史问题,并回归到传统中医的理念与体系上来,否则便会令到中医成为四不像。教育体制是发展之底层,是本体,基础没有打好,又谈何远大目标呢?
第三是中医如何形成普及化与应用化,从小抓起是教育,生活化应用是实践。必须加大中医培训的力度,不单只增设专业学府,关键在于全民化的普及推广。除了义务教育之外,还须加大民间培训与康养理疗机构的比例。
第四是如何确保中药原材料的质量问题,原因这是治疗效果的保证,人们对中医的信任。很多时候,并非中医医术不行,而是药物起不到应有的作用,大大降低了治愈几率,在急功近利的时代,这是非常吃亏的。
第五是中医必须融入心理学科与术数生命学科,传统中医最讲求身心结合,亦即生理与心理的互动关系。万病之源皆来自我们的心,以因果业力去看待疾病,最为真确与贴切。
万法唯心造,我们所种下的业果,全部先从动机出发。所以,心病治不好,疾病必难除;心态调整好,疾病自然难生。治疗病象为“标”,调和心理为“本”,此为中医的“标本兼顾”。
另一方面,中医不应该脱离术数生命学而独自发展。在中华传统文化里,周易乃诸经之母,被视为本体,其它应用则视为发展产物。术数预测学与中医皆源自周易,属于同一母亲所出,在疾病预防,追踪病源及病变发展上,术数生命学可以助中医一臂之力。
第六是中医须与宗教信仰相结合,基于传统文化底蕴,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–儒释道思想密不可分,应该说是融为一体。这是医术与信仰的合成逻辑,试问缺乏人性的医术,还算是医术吗?一字这么浅显的道理。
第七是提高中医从业者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,一个技术及行业的兴起,必须要靠人来打造。倘若连生计都无法坚持下去,更得不到社会认同,试问有谁来参与及推动呢?其实不光是中医,所有传统文化的从业者都应该得到尊重,生活都要有保障。
以上六项建议,应该是中医发展之根本,缺一不可,某些环节做得不够好,势必造成拖累影响。经过长期观察,中西医之争从未停歇过;中医西化成为传承系统的最大诟病;中医的教育机制落后,实践应用严重匮乏。
中药质量一直是最大难题,好的药材都出口了,留给自己服用的还不如出口;中医从业者普遍忽略心理学,更看不起术数生命学,甚至认定为神叨叨的迷信,主动与术数预测学划清界限。
请问一下,五运六气是什么?还有除了五运六气这门预测疾病的技术以外,还有很多同出于周易的技术,比如紫微斗数、玄空学、大六壬、奇门、梅花易数等,还包括佛家的文殊菩萨问占术。后者数家预测技术的精准度与细致度,五运六气可谓望尘莫及。
佛教主张调心,放下执念;道家擅长养生术,尤其在内家功锻炼方面;儒家则强调仁爱,建立善心善念的思想及行为模式。对中医来说,以信仰儒释道作为辅助治疗,只有好处并无坏处。
随着中医的崛起,其从业者不能越来越穷,越来越没有地位。外国中医从业者远比本土从业者富有得多,社会地位更不用说,这样一来,必然导致大量中医人才流失,对其发展势将造成重创。
文字有限,实在无法逐一详解,但提出之七项意见,希望能够得到当局及中医学界的重视,未来有所改观,加油!
————
✅生活小常识|✅生活小窍门|✅健康小常识|✅生活小妙招✅情感口述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