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羲社区|佛学系列之缘起_第一本佛学的启蒙书《西藏生死书》……

第一次接触佛学是在2000年,因为眼病多方求治未果,让生活陷入混乱,当时25岁的我人生才刚开始,多年以后回头,却对这段经历充满感激。M公司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治疗,家人给了我无私的爱和宽容,而我则放下了自己,找到了勇气面对人生的无常。

2000年初在北京学会了自我保健功法,认识了比我更无助却顽强生活的病友,从北京回到上海,内心已迫切想回到生活的正轨,不料却遭受了更大的打击,生活再一次陷入失控状态。也就是那段时间,偶然找到了我的第一本佛学的启蒙书《西藏生死书》,当面对无解的现实,最真实的只有痛苦的感受,《西藏生死书》并不能解决我当时的问题,却引导我审视人生最底层的基本面,那就是生死,而在生死面前,所有的苦和乐都会变得淡然。

如果不能化解痛苦的根源,唯一的选择就是斩断过去的痛苦,不再影响当下的自己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满余下的有效时间。当内心放下自己时,也就能体会到人生的第一重境界,无欲则刚。

无欲可以暂时斩断痛苦的延续,但无法消灭痛苦的根源,因为身边的人是有欲的,他们对你有所期待,而你对此不能漠然视之,所以无欲仍不能消灭痛苦。而且因外界环境激发下的无欲状态并不能持久,10年后自己还是做回了有欲的常人。几个月前W公司的创始人去世,这位叱咤商界数十年的常青树,整个家族拥有亿万财富,却只活到全国男性的平均寿命。

今天又看到Kevin分享在朋友圈的“海归科学家黄大年的最后30天”,也记录了一位忘我奋斗的社会精英。他们都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,强烈的内在驱动力,所以他们体会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,无我的忙碌。我不知他们面对生死时是否会拥有比常人更淡定的状态,毕竟他们拿得起的,放下时杂念应该也少些。

2000年后开始尝试理解佛学理论体系,不过太过庞杂一直理不出头绪,直到一位朋友送我一本宗萨仁波切所著的《正见》,对佛学的基本理念就变得清晰起来。《西游记》一般读者都会被降妖伏魔的神通吸引,看似懦弱无用的唐僧却是真正的主角,没有任何神通的他怀着普渡众生的胸怀和慈悲之心,这却是比修炼神通要难得多。

真正拥有信仰的人很少,曾经经朋友引荐拜会了一位藏区很有地位的活佛,拜见他的信徒怀着各种祈求,家人的病患、儿子的工作、女儿的婚姻,在我看来向一位觉悟者祈求世间福是有违佛教本意的,从言语中你能感觉到,活佛没有经历过世俗生活,也没有升起过如此粗重的烦恼,他只是倾听并尽力开导他们。一位乐观开朗的人,如同时刻在阳光下,但仍是有阴影相随,而这位活佛则是仿佛自己就是太阳,圆满自足。当一个人能超越自身的寿命和物种的界限来判断是非善恶时,也就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,无我无为。

王家卫的电影《一代宗师》里有句台词“见自己、见天地、见众生”大致也是这个意思,不过还只是从人的角度理解世界,佛学的内涵远不止对人生百年的指引,却要解决生死这个人类认为无解的问题。随着年龄渐长,面对生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,而时间却无情地把每一个人推向生死问题面前。生从何来,死往何去,这一问题没有答案前,人生决策都可能本末倒置。Clyde目前也没看到自己有什么慧根,把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写下来,也许会成为某些朋友开启佛缘的契机。

————
✅生活小常识|✅生活小窍门|✅健康小常识|✅生活小妙招✅情感口述故事

You may also lik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