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羲社区|中华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?如何追求学问,如何选拔人才?……

一个民族要成就真正的振兴,并保证持续性发展,则必须依靠其深远的文化底蕴,以及前赴后继的传承与弘扬。然而,悉逢大变革的转折时点,中华传统文化将走向何方?

西方

外国读书少的名人

人生在世,学问肯定要追求的,但采用什么方法去求呢?以什么态度去处理求学的问题呢?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作深入探讨的。在未谈这些问题前,我们先列举一些例子或故事作为序幕。

01

爱迪生,自学成才的科学家

我们都知道,美国发明家爱迪生(1847-1931),仅于7岁时入学三个月,11岁时为铁路售报童,后为电报收发员,工余时间潜心研究,发明留声机、电灯、电影机等,成为世界著名发明家,发明项目最多者。

不过爱迪生受学校教育只有三个月,属于象征性,由此可见,作为自然科学家,受正规教育不一定要很多,也不在乎取得什么学位,最重要是专心不懈的努力。

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学校教育,相反,学校教育非常重要!但先要教得其法,否则只会误人子弟,与其教不得其法,学习亦跟着不得其法,则不如不进入此类学校,而自行发奋、潜心去自学成才。

02

读书少的西方著名文豪

世界著名的英国诗人、戏剧家,14岁家贫辍学,也没有读过什么大学,只在乡间读过学校,时间亦不长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文学家莎士比亚(1564-1616)。

又英国十九世纪最有名的小说家查理.狄更斯(1812-1870),在12岁以前已辍学,在鞋油厂当小工,15岁在律师所当职员。他的名作《圣诞述异》《大卫科波菲尔》(译音)闻名于世,他也如莎士比亚一样,从穷困生涯中奋斗出来的,其穷困有甚于沙翁,大卫科波菲尔童年的辛酸凄惨就是他自己的写照。

还有法国著名文学家左拉(1840-1902),曾经家境贫穷,考不上高中,流落于贫民窑,两年后成为一名包书工人。

更有西班牙小说家,其作品流行全球,小说《唐吉可德》是也。他就是塞万提斯(1547-1616),年青时去当兵,受教育亦不多,后来被俘,在非洲做了五年奴隶,后被赎回西班牙。

中国

历史上读书少的名人

至于我国名人,在政治、军事、文学、技艺、商业等领域中,不乏受教育少,出身贫穷者,下面作选择性列举:

01

全球华人首富,香港的李嘉诚只读过几年小学,靠白手兴家成为首富,但凡此类人物皆读书甚少,读书多不宜白手兴家。

02

宋代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,家贫,没有余钱买纸笔,其母教之,以荻(禾干)划地学书,自学成才。

03

孔子自己说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…”(论语子罕)。可见孔子也没受过很多教育,也是自学成才。

04

汉代开国之君刘邦,读书甚少,家亦非富,当一个亭长(乡里的一个小职员),所谓“刘、项从来不读书”是矣。

05

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,贫穷甚矣,他没有读过什么书,也是众所周知的,少年时只好去当一个小和尚糊口。

06

汉代名将韩信,太史公评论他:“始为布衣时,贫五行…常从人寄饮食…诸漂母(洗衣服的女工),有一母见信饥,饭信…”。可见韩信也没有受过很多教育,连饭都常吃不饱,更何况读书呢。

07

项羽者,虽将门之后,但也不读书,识字不多。史记载:“项藉少时,学书不成,去学剑又不成。项梁怒之,藉曰(项羽说):‘书足以记姓名而已…’”。可见项羽有条件读书与学艺,但他却不肯如此,更认为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便可以了。

08

篡夺晋朝的司马氏,取而代之,成立了宋的南王帝刘裕,能征善战,为开朝首任帝王。其出身贫寒,一出世即生母死,其父因贫将弃之。刘裕之叔母走往救之,长大以后,刘以卖履为业,好赌。后从军有功,渐官至太尉,终成王业,是亦读书少之人也。

09

篡夺唐代的朱温,全忠,为五代梁朝开国之主,昆弟三人,早年丧父,母携养寄于刘崇之家。温既壮,不事生业,崇以其庸惰,每加谴杖,温不识字而多智,以雄勇自负,是则一个不识字的开国之君。

历史

梁启超力荐陈寅恪

我们列举了一些中外名人的例子,还不够,下面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《梁启超力荐陈寅恪》。一个大名鼎鼎的学者,竟然没有任何文凭,被推荐时,连一些著作亦无,此人就是陈寅恪。

他是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与语言文学家,曾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,有盖世奇才之美誉。陈寅恪还精通英语、德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、日语、匈牙利语、土耳其语、阿拉伯语、巴利语、印度梵文、蒙古语、突厥语、满语。然而,他却是一位没有进过大学的自学成才者。

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:“陈寅恪是哪一国的博士?”,梁回答:“他没有任何学位,也没有一张文凭”;曹云祥又问:“那么陈寅格有何著作呢?”,梁启超再答:“目前还没有!”。曹云祥显得无可奈何道:“唉!一无文凭,二无著作,这就难办了”。

梁启超略带怒气地说:“这有什么难办的呢?陈寅恪有的是真材实学,我梁某虽说著作等身(与身高一样多),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的寥寥数百字有价值。如果你不用他,他就会被外国人聘请去当最重要的教授,因为外国的名牌大学最注重教师的真才实学…”。

结果曹云祥采纳了梁启超的意见,聘请陈寅格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,为中国留住了一个宝贵的人才。

历史

梁元帝之死

话说南朝梁朝时,公元554年,梁元帝圣三年,魏主派杨忠领大军五万攻打梁。梁元帝萧绎好读书,好玄学,大军压境,他还在龙光殿讲老子,百官戎服以听。

魏军攻城,反者开西门纳魏师,帝入东阁竹殿,明舍人焚古今图书14万卷,或问:“何意焚书?”,帝曰:“读书万卷,犹有今日,故焚之”,最后帝为魏人所杀(见资治通鉴-梁纪)。

明朝-王船山先生在其所著《读通鉴论》中批评梁元帝:“帝之自取灭亡,非读书之故,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…以夸博记者,非破万卷而不能。于其时也,君父悬命于逆贼,宗社垂丝于割裂;而晨览夕批,疲役于此,义不能振,机不能乘,则与六博投琼、耽酒渔色也,又何以异哉!…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,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,则读书万卷,止以导迷,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”。

按王船山之意,认为读书要有志向、有量度、有胸怀,能独运匠心,不可做活书柜,要实学实用。

梁启超慧眼识英雄,值得一赞!陈寅格的故事告诉我们道理,读书可以自学成大才,用人不应只顾文凭与学位。之前所举例子,足以证明读书的重要性。而读书的方法也有很多种,有人读死书、死读书、读书死,对于此点,今只引一例明之。

今期列举两个故事,一者为自学成才的大师,一者为读死书,又因读书死的梁元帝,前后两者对比,我们应该明其理。只要抱着志向、度量、胸怀去读书(做人),并将所学灵活运用,必可终成大器也。

而且学问的高低深浅,非以文凭、学位、著作来作衡量界定,更证明用人之道,切忌以功利眼光视之(文凭与学位),应该以真才实学作为人才选拔之标准。

未完待续

————
✅生活小常识|✅生活小窍门|✅健康小常识|✅生活小妙招✅情感口述故事

You may also like...